狄大元帅在西北待了那麽多年,甚至能猜出来京兆府的官员是怎麽想的。
京城的各种猜测传不到西北,西北这边的官员也不相信一个刚进官场没几年的新人能推动朝廷清查亏空,就算有消息从京城传过来也多是觉得王介甫不做人推个小年轻替他背锅。
官家已经决定要清查亏空,谁让他有的这个心思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怎麽渡过这一劫。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苏景殊和狄青关系很好暂且要打个问号,但是他和白玉堂关系好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锦毛鼠白玉堂是江湖出身,他们当官的和江湖人说不到一起去,正好有个小年轻能当突破点,先看看能不能探出点消息。
小年轻还是没经验,读书人要有读书人的样子,不能自降身份什麽人都结交。
狄青:阴阳怪气.jpg
苏景殊:……
白五爷的消息渠道很广,西北本身还是皇城司探子活动的地界儿,没有他帮忙也能查个底儿朝天。
不过他接下来要和主管民政的转运司衙门打交道,陕西转运司衙门管着整个西北的财政,要是不经意间发现点不为人所知的秘密可不能怪他。
西北地区重兵集结,转运司事务繁重,他到京兆府这麽多天都没见着转运使蔡大人。
战场上局势瞬息万变,经常中央计司来不及反应就开始打仗,时间不等人,全靠京城的话战场上的将士们都得饿死,必要的时候陕西转运司不光能调配本路物资,还能协调邻路物资供给战事。
战时运粮艰难,有时候即便能调动各路州军的物资也没法及时运到前线,所以转运司一直都在沿边某些地方组织军民开荒种田来充当军粮。
转运司下设有屯田制置使专职管理屯田事务,屯田地点、留屯人数、耕牛配置、开田规模都由屯田制置使来管,说是做好计划由转运使考察後上奏中央计司,中央计司同意才能施行,实际上中央计司对边地的情况两眼一抹黑,只要通过转运使的考察就能施行。
如若不然,转运使蔡大人也没那麽容易在沿边开荒。
之前在登州想种什麽直接在州衙外面种上就行,京兆府不行,城里的布局太齐整,找不出大块的田地试种,想种东西只能去找转运使商量。
转运使发话屯田制置使才能安排,转运使不发话屯田制置使也做不了主。
永兴军路被环庆、鄜延等路护在中间,西夏来犯也打不到这边,永兴军路经略司衙门的军务只能算是正常繁忙,和其他几路的经略司没法比。
隔壁转运司和他们经略司完全不一样,经略司的官员可以申时准时下班,转运司的官常年加班到晚上,有时候太忙甚至要在衙门里过夜。
他只在刚到登州时过过一段时间这种日子,转运司的官员却是常年如此。
看在他们天天都忙成狗的份儿上,偶尔的试探和阴阳怪气当看不见就行。
苏景殊想着趁冬天没多少事情多出去走走看看,身为前司农寺官员关注农耕合情合理,最好能找个地方种棉花,这样明年就把棉衣棉甲做出来。
铁制盔甲到了冬天冷若寒冰,那重量也不是一般人能受了的,如果有足够的田地和人口来保证棉花産量,不光将士们的冬天就能好过很多,战场上也能好过很多。
只是红薯土豆玉米之类的作物房前屋後都能种,种完不怎麽管也没事,棉花不行。
以之前在登州的经验,这东西不好好侍弄真的可能一年下来连一件棉衣都做不成。
中原和江南要保证粮食産量不能分出田地来种棉花,隐约记得西北和新疆都是种棉花的好地方,先试试看能种成什麽样。
狄青从军後就没种过地,但是不妨碍他对这小子提到的棉花感兴趣,“如果真的有七八斤就能防住铁器的轻薄棉甲,军中没人想穿四五十斤的盔甲。”
他能穿着四五十斤的盔甲上阵杀敌,架不住军中还有穿上盔甲後连走路都费劲的兵,可盔甲是保命的东西不穿又不行,于是只能加大练兵的强度。
真有不逊色于铁甲的棉甲的话,他们西北军必须第一个安排上。
“绥州已经打的差不多了,不知道蔡大人什麽时候回来。”苏景殊已经把种棉花的计划书写好了,只等蔡挺回京兆府。
西夏派了两万精兵聚在绥州附近,大宋这边就算按兵不动也得做好随时开战的准备,蔡大人身为转运使实在放心不下,在西夏刚开始修堡寨的时候就去了绥州。
按兵不动的策略是对的,那两万党项精兵果然只撑了一个月就因为粮草不济不得不回撤,各堡寨只留了两三百人驻守。
八座堡寨,每座堡寨三百人一共也不过两千四百人,让他们留守堡寨和等死也没什麽区别。
郭逵确定西夏的大部队已经撤离後立刻派兵将八座堡寨全部焚毁,留守堡寨的党项士兵要麽被杀要麽被俘,之後也没见西夏再派兵反扑,估计是发现後勤供应不上放弃了修堡寨的策略。
绥州的战事暂时告一段落,蔡大人应该很快就能回京兆府。
年前先把试验田申请下来,收拾收拾正好春天开种。
大宋没有种棉花的经验,第一年不能占用太多良田,他先申请二十亩地当试验田,産量可以的话再扩大种植面积。
先前在登州种过两三亩,棉籽他带过来了一半,另一半在官家那里。
西北这边的産量应该比山东高,稳妥起见先按照亩産六百斤来算,一件棉甲要七八斤棉花,放宽点一件给十斤,也就是说一亩棉花至少能做六十件棉甲。
二十亩棉花怎麽着也能做一千件棉甲,余下的还能做点棉衣。
嘶,西北的冬天真的太冷了。
狄青翻完桌上的棉花种植计划,感觉二十亩有点少,“蔡大人很重视屯田,为什麽不直接申请两百亩?”
不算不上战场的厢军,西北这边常驻的禁军就有三十万,还有十五万左右的乡兵,一千件棉甲够干什麽?
苏景殊解释道,“棉籽太少,想种两百亩只能等明年。”
一亩棉花只能能剥出来五十斤棉籽,种的时候一亩消耗两三斤棉籽,他带来的棉籽有限,能种二十亩已经很不错了。
狄大元帅遗憾不已,“开春後会有很多外族商队到京兆府,回头打听打听看看能不能从外族商人手里买点种子。”
如果是吃的用的也就算了,好东西也轮不到他们享受,多等几年也没什麽。
棉甲在战场上能救命,能救命的好东西再着急也不为过。
苏景殊也想凭空出现大量良种,但是他没法解释多出来的种子是哪儿冒出来的,只能慢慢攒。
西域的商队应该可以弄到棉籽,不过这年头的种子比不过系统出品的优等良种,即便能买到也起不到多大用处。
大宋又不是第一天和西域通商,真有用的话早就想法子买过来了,不会等到现在。
西北各州的榷场关停的时间比开着的多,走陆路的外族商贾没有走海路的多,想找能打掩护的新鲜玩意儿还得靠市易司。
希望蔡大人快快回来,他真的迫不及待想让西北的将士们穿上棉甲棉衣。
狄青把棉花种植计划书放到旁边,一边处理桌上的军务一边说道,“隔壁转运司已经收到消息,朝廷准备往京兆府派两个提举常平官推行青苗法,你对这事儿有经验,蔡大人回京兆府後可能会把你喊去隔壁干活。”
苏景殊点点头,“行。”
借调而已,他懂。
狄青继续,“推行新法会很忙,到时候成天在外面奔波,骑射训练可以放放,你出门的时候带上弓箭,回城时随便猎点什麽就行。”
苏景殊:……
这世上没有什麽能难到他苏景殊!早晚有一天他要练成百步穿杨的神射手!
狄大元帅三五天才来一趟衙门,苏景殊不打扰他办公,把计划书交上去就回去处理他自己的公务。
京兆府和秦凤路的治所秦州相距不远,他安定下来後就给王韶写信互通有无,顺便打探打探开拓河湟的计划进行的如何。
王子纯在西北这几年不是白待的,能让官家支持他的想法就足以说明他的想法可行。
上一篇:穿到北宋当权臣 上
下一篇:[综英美]达米安,但逆序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