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新政,朝中有大臣不支持,遂谏言,说你搞这种政策脑子是坏掉了吗?
他也不生气,静静的听对方背稿,说到中途看人老头骂的口干舌燥还叫人给上茶,满殿大臣都无语了,等到人家彻底说完才开始平静的逐条驳斥,直将对方反驳的哑口无言,满头大汗。
直到人家以为自己可能要凉了,到最后却悠悠的来一句,说你说的虽然有不对的地方,但见解也有可取之处,天下这么大,朕一个人总有考虑不到的地方,所以才正需要你们这些直言敢谏的臣子来提醒我。
其他能做到虚心纳谏的皇帝哪怕没有把人怎么样,但尚且还会因为臣子的话生气怒骂呢,毕竟再怎么说也是万万人之上的皇帝,换到殷闵这里来他却连生气都不带生气一下,情绪稳定的堪比人机,也算是千古独一份了。
归根结底,这就是一个极端理智的人,他清楚的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样的事,多余的情绪只会干扰到自己的判断,所以他告诫自己不要生气,解决问题才是关键,让事情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才是关键,而同样也正是因为这样罕见的理智,才会令他看似无情。】
极端的理智同样也是极端的无情。
不少人为此感到疑惑,难道殷闵他就真没有一点私心吗?他难道真能够从始至终都贯彻这样的理念?那还是人吗?
皇帝听的甚至也有点惊了,这种事就连他都做不到,若是有臣子敢指着他的鼻子骂,那简直就是嫌命长了,忍不了。
旋即有些心情复杂的摸了摸鼻子,他这个儿子啊……做到这种程度也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了,这不是将孤家寡人做到了极致吗?
殷闵眼底仍旧叫人看不出任何情绪,随着天幕播放到如今,他也再找不回最开始的轻松情绪。
是,只要是人便都有私心,就连他也不可能例外,但他终究还是与这个时代的人存在根本的差别,那是现代社会留在他身上的烙印,而人的三观一旦长成,这样的烙印就注定再也不可能完全根除。
他的心态早已成熟,是以对未来的那个自己的想法也不难猜到,皇帝这个位置,不做便也罢了,一旦做了,肩膀上担负起了这样责任,那就一定要尽自己所能的做到最好。
天幕继续说道。
【但同时他这个人又十分的有情,不然在卫乘这件事上,他就应该继续理智下去,选择更有利的方式,而不是干脆利落的杀了对方,给伤亡者一个交代了,身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在这上面他却将公道放在了利益之上。】
将公道放在利益之上,这种事说来简单,但从古至今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呢?
不少百姓痛哭失声:“陛下这是真正将我们放在了心上啊!”
甚至都已经开始叫上陛下了。
卫乘愣然出神,他似乎已经明白了未来的他为何会甘愿受死了。
虞景洵忍不住站起身来左右踱步,他已经恨不得立刻登上朝堂,见一见这位未来的挚友,秉持公理的千古明君了。
【或许这也正是卫乘不仅不曾怨恨,甚至直到临死前还记挂着帝王的原因吧,他自己本身从小就因为血脉的原因一直在遭遇不公平的待遇,在部族中无论怎么样都会遭到打骂,来到中原之后,哪怕做工拿到的钱都要比平常人要少,还没处说理,因为他这样的人在当时就是不受大部分人的待见。
但这时候,却有一个人突破重重偏见看到了他的才能,愿意重用于他,甚至还与他说君子生于小国,非君子之过。
也许在这一刻,帝王高大伟岸,公正无私的形象便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脑海,所以殷闵会选择杀他给百姓一个交代,又何尝不是在意料之中呢?
而假如对方不这么做,才是真正的形象崩塌吧?
所以卫乘才没有怨恨,因为他知道,正是因为君王是这样的人,才会带来昔日的重用,才会有如今的他,是他贪生怕死,忘记了初心,自作孽,怨不得旁人。
一饮一啄,皆是天定。
是以他虽然后悔,虽然彷徨,虽然仍旧也还是不想死的,但却也愿意一死。】
“君有忧,臣亦愁,君有喜,臣亦欢……”
卫乘再次痛哭失声,他想,未来的那个他或许是比自己幸运的,因为对方至少得到过,而他却再也不会有这个机会了,但对方又是不幸的,因为得到后又失去了。
但又该怪谁呢?怪来怪去,只能怪他贪生怕死,怪他明明将对方视之为自己的明主,到头来却还是更在意自己的命!
【这就是千古一帝的魅力所在啊,他的有情是真实存在的,他的无情也是真实存在的,让人甘愿效忠,又让人甘愿赴死。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卫乘与殷闵的君臣之情,本该如松柏长青,千秋万代,永载史册,然,终究是半途而废,有始无终。】
第24章
殷闵手指轻点桌案, 心中叹息,纵观史书,并非没有得到过重用的异族臣子, 前朝最开始也对此颇为包容, 然而到了末年, 由于君王昏庸,当时便有一个野心勃勃的出自异族的武将举兵造反, 破开了宫门。
再加上异族的许多文化在如今又确实不被汉人所看得上, 连自己的文字都没有,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还茹毛饮血呢, 是以与本朝对武将的防备一样, 有了这个先例在前, 自此, 朝中的风气也再难以回到过去的开放与包容。
若对方仅仅只是拥有异族血脉也便罢了, 有他作保也没什么,顶多要承受一些异样的眼光,但偏偏对方父亲还是溪东的左贤王, 简直叠上了buff, 那些大臣知道了恐怕轻易不会善罢甘休,而当时的情况多半又容不得对方拖延。
若非如此, 卫乘或许也不至于走错了路。
当然, 最大的问题还是对方在这件事上过于谨慎,连赌一赌他的信任都不敢, 难道是长期处于这样被歧视的环境, 连带着他自己都对自己的血脉无形之中看不起了吗?以至于明明两条路摆在眼前, 他却只看得见其中一条。
思及此处,殷闵心态变的与天幕上的天凤帝一样无动于衷的漠然起来, 这人有多少能力他还没有亲眼见到,但如此大的缺点和做的破事却先展现在他眼前了,天幕对这场君臣之情的描述倒有些言过其实,这人配不上如此煽情。
【不过我们虽然感叹这件事,但这个人说到底其实也没什么好可惜的,不然殷闵也不会连一点不忍的情绪都没有,只是一句死有余辜就把人的结局定下,家人也都被牵连流放了,讲他也只是借此感叹帝王的魅力居然能令贪生怕死之人也甘愿受死。
要说这件事的最大看点,其实还是后续发展。】
天幕下的不少人听到这里顿时精神一震,后续发生了什么?难道是和溪东有关?
果不其然,天幕说起了这件事情的后续。
【因为之前得过一场大胜,志得意满的左贤王这次在得到了卫乘的告密后也不疑有他,立即发兵就攻打了过来,结果情报失利下理所当然的打了场败仗,再加上后续没有人再给他开挂,自然也跟着节节败退。
意识到如今的大宣已经不是厉帝在位时上层智障,下层摆烂的大宣,错估了敌方的形势,眼看着自己这边很可能要完,溪东王很会审时度势,滑跪的也相当干脆,决定趁自己还有剩余价值的这个时候投降,至于条件总归也就是那么两件,从古至今也有不少案例,封个什么侯啊,爵位的,虽然手里没有了权利,但好在还能继续享受到上层阶级的待遇。
当时的宣朝因为这几年内部斗争激烈的原因,国力消耗不少,殷闵也才登基没多久,说实话想要和溪东死磕虽然也不是不行,但继续下去总归是要死上很多人,所以在这封降书递交上来之后,朝堂上的诸多大臣也很赞同接受对方的条件,于是他思忖再三后,就回了对方一句可以考虑,但你先投降,然后上京来觐见。
溪东王接到后就以为这事成了,毕竟政治家嘛,什么时候看的都是利益和划不划算,至于他之前攻打下来那些地盘的时候除去因此死去的士兵以外还虐杀了不少百姓,下令把人当两脚羊蒸煮炸烤涮什么的,当事人自觉这都是小意思,不算事儿。】
上一篇:Beta是你的谎言
下一篇:穿成万人迷他哥被迫装A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